回顾:南昌一爷爷夺手机,遭14岁孙子刺死,为何把孩子培养成凶手南昌手机「回顾:南昌一爷爷夺手机,遭14岁孙子刺死,为何把孩子培养成凶手」
近日,南昌安义县,一名14男孩玩手机游戏,爷爷屡次叫吃饭依旧沉迷于自己的手机游戏,迟迟不回应、不吃饭。爷爷见状,满是愤怒,夺过他手中的手机,唠叨几句。不曾想,男孩愤怒至极直接拿刀,把他刺死,当场死亡。
惨不忍睹,不可思议。谁能想到,仅因为夺走手机,他就怒不可遏,挥刀刺死自己的亲爷爷。
生死之间,原来只在那几秒。男孩的行为,让家人陷入悲痛,也送葬自己的人生,实在愚蠢至极。
然而,男孩变成这般,皆有迹可循。
据悉,男孩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,性格活泼,开朗外向,但自从迷恋上手机游戏后,性情变得急躁,易怒。
曾经,他的父亲也因为他玩手机游戏,而试图夺走他的手机,不料,那孩子的眼神,满是愤怒,有一种想打他父亲的冲动。
因夺走手机,便挥刀杀亲。怎么想都不可思议,杀害亲人,违背道德、法律,可恶至极。然而,南昌安义县这名男孩的行为,只是个例。
“孩子杀害亲人”,我随手到网上一查,数据就有36130条,看得我目瞪口呆,惊恐万分。
而且,他们杀害亲人的原因,均令人唏嘘。
2017年12月5日,四川大竹,13岁的男孩小袁因怨恨母亲管自己过于严格,便持刀杀母。
2018年12月31日,湖南衡南,13岁的男孩,因跟父母要钱上网未果,于是就与父母产生了争执。在争执中,男孩愤怒之下,就抡起锤子将其父母双双锤死在家中。
令人窒息的是,男孩一家本身家境贫寒,父母亦是体弱多病,可男孩不仅不理解父母的酸楚,还因为父母没有给钱而捶死父母,实在令人语塞。
2019年3月16日,江苏建湖县,13岁的男孩邵某,因不服从母亲管教,与其发生激烈冲突,导致母亲身亡。
2020年5月25日,山东青岛,一名15岁高一女生,因为感觉不到母亲爱自己,对自己过于严格,所以杀害亲妈。
因夺走手机杀亲,因不给钱杀害父母,因母亲过于严格弑母……
种种数据,都在指问我们:我们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杀人凶手的?
究其根源,四个字:原生家庭。
宋庆龄曾说:“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,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、父母,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。孩子长大成人以后,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。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。 ”
的确如此。与学校教育而言,家庭教育更为重要。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。孩子变成杀人凶手,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教育。
第一,没有良好的成长氛围
孩子的成长氛围,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。
纵观犯罪的孩子的成长环境,有哪一个是属于“正常”范畴?
要么是爷奶带大、父母离异、单亲家庭,要么是贫穷家庭,畸形家庭等。这般家庭成长的孩子,有哪几个是或多或少没有心理问题的?
孩子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,必然会形成怎么样的性格。
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这样的氛围:
父母争吵不休,父母过度严厉,父母过于放纵,父母不陪伴成长等,那么,在潜移默化中,或多或少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,轻者自闭,重者毁人。
第二,未以身作则,树立榜样
俗话说得好:“你是什么样的家长,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。”
孩子善于模仿,你给孩子传授什么样的教育,孩子自然会跟随,包括思想,品行,言行,情绪等。
如果你喜欢读书写作,你的孩子自然会喜欢看书学习;如果你喜欢玩手机打游戏,你的孩子自然也会喜欢玩手机打游戏。所以,如果你有孩子,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,做到言传身教,树立榜样,而不是言行不一,有口无行。
第三,忽视孩子的心灵教育
每一个父母都很看重孩子教育,但他们过多注重的是孩子的课业,并未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。
父母没有注重孩子的心灵变化,未做到及时教育,这般孩子,往往容易出事。
世界上有两种病,一个是身体上的疾病,一个是心灵上的病。身体上的疾病,一目了然,可以对症下药;可心灵上的疾病,难以发现,隐患却最大。
因此,作为父母,应当多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。做孩子的父母,亦做孩子的朋友,多沟通,多交流,多唠家常,少以成绩评孩子。
第四,过度溺爱
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,可爱、单纯而美好,父母视如珍宝,是父母的掌上明珠。捧在手里怕摔,含在嘴里怕化,看在眼里怕丢,站在身边怕飞,巴不得摘星星,摘月亮送给他。
然而,小时候被父母过于溺爱,不加以教育的孩子,长大后却难以矫正回来。
爱孩子可以,但要适度。千万不要让爱成为孩子将来为所欲为的武器。
第五,父母未重视孩子的性格变化
撒切尔夫人曾说:“小心你的思想,它会变成你的语言;小心你的语言,它会变成你的行动;小心你的行动,它会变成你的习惯;小心你的习惯,它会变成你的性格;小心你的性格,它会变成你的命运。”
诚然,孩子的性格有可能会变成孩子的命运,作为父母,需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变化。如果,一个孩子性格开朗,活泼可爱,突然有一段时间,闷闷不乐,沉默不语,那么,这孩子肯定是遭遇了不愉快。
多关注、侦察孩子的性格变化,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,性格都会发生巨大变化,及时疏导才是王道。
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人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但很多时候,正是因为我们的忽略,才让一个个天真美好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杀人的“禽兽”。
临海版权声明: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,E-mail:xinmeigg88@163.com